言情小说笔趣阁 > 明海风云 > 第542章 工艺进步

第542章 工艺进步


然则,在笨港当中,还有几个机构是独立于这几个行政机构之外的,它们的展也是极为迅,对整个团队的帮助极大。

        一个自然是以陈成才,杨志为的研院,他们这几年的成员,从当初的十几人,展到如今麾下有一百多名经受过教育,头脑灵活的队员们加入。

        相较之前寥寥无几的几样小明,如今研院中的明和改进也是越来越多了,其中几样更是对李天养他们团队的展大有助益。

        水泥配方已经开出了第二代更坚硬、更快凝结的产品出来,比起第一代配方,这第二代配方在李天养的眼里,跟后世真正的水泥应该完全差不多了。

        其中最大的改进,是在烧制水泥的时候,加入了铁屑,这是一个研院成员废物利用,将匠佐坊铁匠师傅打铁时所残留下来的那些铁屑给加入到水泥原材料之中后,带来的副产品。

        为此,李天养对这个创新的成员给出了丰厚的回报,一百枚一两重的银元,被玉墨当着研院所有成员们的面,交于到这个队员的手中。当然回报不仅仅是这些,这个队员同时到手的,还有十匹精美的绸缎,五亩属于他的土地,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让他一下子成了研院中的小富翁。

        受此激励之下,研院中的成员们,也都拼了命地开动自己的脑筋,想尽办法去学习、了解更多的新东西。

        黑色珍宝煤炭的现与大力开,让笨港当中各个需要燃料的行业,再也不用使用木材这一浪费原材料的方法了,而且火焰温度上面也是更高。

        焦煤的出现,则是研院根据李天养那点有限的知识所启,最终比后世早了几百年的时间。

        虽然还不知道煤焦油的用途,但是研院也将这一焦煤生产出来的副产品收集了起来,期望通过实验找到它的利用价值。

        而随着焦煤的出现,大批量炼钢的技术有了新的展。相比以前使用木炭才能达到融铁的温度,如今焦煤搭配鼓风机的效果,却是很容易就能将燃烧温度达到铁的熔点。

        而李天养那浅薄的化学知识,再一次建功,虽然已经忘记了具体的内容是什么,但是李天养大概记得一点,生铁是含碳量过一定标准的铁产物;而钢则是将碳元素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所产生出来的铁碳合金;至于熟铁,则是含碳量低于一定标准,反倒显露出铁元素真实特性的一种状态。

        也就是李天养这几句似是而非的话语,给研院做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启迪。经过与匠佐坊师傅们的探讨、研究,最终研院研制出了一个通过持续不断搅拌熔化的铁液与空气的灌输,达到燃烧铁液中过多碳含量的方式,成批量地生产出钢材的建筑物来,被李天养命名为了高炉。

        只是这个高炉建筑,暂时在技术上面有瑕疵和纰漏,无法估量出铁液中碳含量,因此生产出来的钢材材质参差不齐,每批材料硬度上都有较大的差距,还需要匠佐坊的师傅们进行二次加工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但就是这样,也让笨港的民生军事都产生了极大的进步,在大明王朝都还无法成批量炼钢,需要铁匠师傅靠千锤百炼的办法制作钢刀等器具时,笨港就已经能够成批量炼制钢材了。

        这意义之大,仅从笨港、鸡笼港中百姓人家手中使用的铁具皆为更为坚硬耐用的钢材上面,就能窥破一二,更不用说研院一直没有停止下来的火药器具的研了!

        当然,还有其他诸如精细白糖的制作工艺、琉璃的制作方法等等技术,研院通过从一些书籍中模糊的记述方法,自己潜心研究,终归将它们从字面化作了现实的技术储备,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而除了研院之外,笨港另一个技术机构匠佐坊对于团队的贡献也是极大。

        李天养打破了古代各行各业各司其职的方式,将铁匠、木匠等等技术类工种混编成了匠佐坊,其中坊中负责人为在建筑一道小有建树的万良师傅。

        受到李天养对于创新技术的大力激励,众多匠作坊的师傅们打破了以往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的情况,纷纷与别的同行交流,甚至跨行业交流。他们第一件集体作品,就给笨港和鸡笼港带来了革新一个行业的巨大变化。

        他们提交出来的成品,是一个庞然大物,高达三四丈左右的高度,以及上千斤的重量,让这个巨无霸只是矗立在那,就有一种深深的强大感。呈倒“L”形的一根粗如水桶的臂杆往外伸出两丈左右,上面吊着几组滑轮组,用长绳相连。底座厚重而粗大,几个铁质齿轮紧紧咬合在一起,旁边伸出一根摇杆,摇转摇杆能够让伸出的臂杆左右移动。

        如此介绍,恐怕许多后世之人都能猜出这东西就是一个吊装机。

        有了这个东西的加入,笨港码头、鸡笼港码头上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急下降,不但缓解了两地本就稀缺的人力资源,而且还比人力搬运货物更加省力省时。

        当然,这个吊装机的工艺相当复杂,伸出去的臂杆想要能够承受横向数千斤的重量,其中不但需要理论上数学、物理知识的指导,还需要集合铁匠、木匠、还有弓箭制造师等等工匠师傅们的通力合作,利用他们的实际经验来实践,最终制造出了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出来。

        其余还有利用水利的水车,水磨坊等等,更是对普通居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因此为他们自己带来了丰厚的利益。

        李天养不是一个吝啬的人,虽然像水车、水磨坊这样的物事儿并非匠人们创明,但是李天养还是按照他们打造出来的成品数量,支付他们高额的工价。

        就连水磨坊这样便民的设施,李天养也将收取到的低廉手续费一部分,分润给这些匠人师傅们。虽然总额不高,但是胜在细水长流,越是经历时间久了,所得的收益却是比一次性支付工钱来的划算得多。

        种种举动,更是激起了诸多匠人师傅们的明动力,便是不需要李天养催促,就有许多匠人师傅们抽出闲暇时间,自掏腰包搞起明创造来,不时总有一个闪光的点子出来。

        特别是在李天养汇集了笨港中的匠人师傅们,重新在丈、尺、寸、分的基础上,再细分出一个毫出来。更加精细的长度单位,并对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和规格进行严格的检测,改正了大多数匠人大差不差就好的坏毛病,为以后的规模生产打下了基础。

        最后,还有一个独立于众多行业之外,又与这些行业紧密联系的机构,那就是笨港铸币局,以及与之配套的银钱兑换处。

        如今李天养他们的团队势力范围笼罩之内,唯一被他们团队认可的货币,就收由他们自己行的银元。至于在大明朝中流通广泛的银锭,散银和铜板,则需要在兑换处进行重新估值,兑换成银元使用。

        老百姓们很乐意将手中的散碎银子和银锭兑换成笨港行的银元,盖因大明银锭的来源广泛,其中掺假的银锭普遍存在于市场中,成色不足已是这个时代的通病了。

        而笨港银元却是将银锭重新回炉再造,并再次提纯之后的产物,不但成色十足,而且银币的款式花纹漂亮而精致,每一枚银币之间的重量差距不过半厘,正方便大家使用,值得大家信赖的保值信用币种。

        就连鸡笼港中渐渐开始有了起色的对外贸易中,许多海贼、商人也愿意将手中来源复杂的银钱,兑换成一条条油纸包裹好的,每条刚好二十枚的银元带回去收藏,或是在鸡笼港流通。

        为此,笨港铸币局每天都是加班加点的生产银币,还请匠佐坊的师傅们,将货币铸造方法改进,转而使用更容易制作的泥范成批量制造货币。即便如此,也就仅能满足鸡笼港交易时的货币流出度。

        甚至,到最后,笨港还将只是具有货币属性,但是流通较少的金子也制作成了同样的金币,同时规定了金银货币的兑换比例为1:1o左右,随时根据大明内6的金银价格进行调换。

        就此,种种举措,重重机构的建立,虽然为了避嫌,不敢引起大明内6的关注,大多机构的名称,李天养都按照后世的叫法稍加改动。可实际上,这些机构是挂羊头买狗肉,行使的职权已经囊括了大明内6官府基本上所有的功能。

        只是由于见识所限,以及后世与当代间时代的不同造成的差异,李天养设计的这逃行政班子不可避免的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不过用来应付暂时只有笨港、鸡笼两块据点,却是足够了。

        未来,李天养他们也在成长,自然也会更加完善这套班子,这些后话,不再详述了。

        一个悲伤的故事,昨天九月份最后一天的最后一更,因为急着出去跟朋友们happy一下,本来写好的章节最后竟然被粗心的我,直接给忘记上传更新了,等到想起的时候,已经过了十二点。

        这也就意味着,我坚持了29天的日更4ooo,到最后一哆嗦的时候,竟然破身了,就连想要兑换一张请假条的机会都不给我。

        这同样意味着,我这一个月的努力又一次化为了乌有,真是让小弟我悲伤后悔莫及啊!!!

        另外,昨天去吃酒,捡到一个红包,红包里装了1ooo多现金,小弟秉持着拾金不眛的精神交给了主人家,到最后连一句谢谢都没有,你们说这年头做好事是不是没有好报啊!!!

        (本章完)


  (https://www.yqxsge.cc/html/103/103931/1904007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qxs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2.yqxs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