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笔趣阁 > 待从头,折腾旧山河 > 第七十六章 中秋晚会

第七十六章 中秋晚会


  阴山山脉途径五原郡治这一段形成一个半圆形,正好把五原郡城环抱其中。从阴山脚下到黄河岸边的这段距离,是高出黄河河面的台基。站在五原城可以望见河南地叠嶂起伏的草原丘陵,后世的鄂尔多斯大草原。

  同样,如果有人站在河南地,一定能够看到神龟二年八月十五月夜下的五原城,灯火辉煌,人流如织。

  用文字描写宏大场景总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如果有摄像机,一个超长镜头加空中俯拍,无论多么大的场面皆可尽收眼底。太阳的余辉已经不足以看清楚人脸,但灯光四溢的五原城却轮廓分明。舞台上新的一波锣鼓声再度响起,按照打擂台的规矩,这是最后一个上台表演的艺人班子。因为再过一炷香左右的时间,五原特区的首脑们就要前来观看最后的大团圆节目,并且有盛大的焰火晚会。

  观众席聚集了来自五原特区五个居住点的四五千新五原人。此时正如痴如醉的看着台上的表演。一个有些武功底子的丑角卖力的在舞台上翻筋斗,时不时赢得雷鸣般的叫好声。

  王伟手下的三百多名警卫营官兵分内外三层全副武装的维持着现场秩序。孙浩手下的侦察兵今天担负起秘密任务,他们穿上庶民服装分散在各个角落,随时准备抓捕一切捣乱分子。整个五原城外紧内松,营造出一种欢乐祥和的气氛。观众席边缘,高高的灯杆每十步一根,用麻绳连接起来,巨大的红灯笼刚一点亮,整个广场顿时彰显出浓浓的节日气氛。

  与此相辉映的是广场三面的简易凉棚前,各家的灯火也已点燃。各个摊点前,吃饭的、喝酒的、闲逛的、购买各种零碎的人们,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吆喝的、叫卖的,嬉笑打骂吹牛逼的声音,此起彼伏,各显千秋。五原城,从它筑城的那天起,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新五原人刚刚从饥饿中恢复过来,彼此之间的生疏感还未全部消除。多年未有的安全感让聚集在这里的人们不仅仅是为了看看热闹,更有一份体察之心。这一切是不是真的?于是,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流民,这些脖子上挂着一个镌刻着新身份小铁牌的新五原人,小心翼翼的议论着眼前的一切,生怕这一切只是昙花一现,迷梦一场。

  两个多月前他们还挣扎在死亡线上,被镇兵撵耗子一般撵到五原来,本以为这条烂命不久就会消失了,哪曾想却是柳暗花明,重回人间。尽管他们现在干的是筑城修路开山挖矿的活计,可是有饭吃啊!只要能吃饱饭,就算把阴山搬走那又怎样?免费吃穿住,只凭劳作还债,一个月还按照差别发给五原铸造的五铢钱几十枚几百枚不等。自家十三岁以下的孩子,不论男女,全部由特区收拢起来进行集中教育。这是成为新五原人的先决条件,不同意就离开,没人拦着你。三皇五帝到如今,几曾见过这等好事?难怪人们都觉得不真实,太他妈不真实了!

  如果有穿越者来这里看看,马上就明白了所谓的五原特区,其实就是“延安特区”和“深圳特区”的复合体。既有供给制的影子,又有私有化的根子。其实,一个仅有五万多人口的五原特区,真正的开销就是粮食。西北地区的房子绝大部分是夯土墙,现在的阴山里面森林密布,只要有人工采伐,建设一座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也不乏原材料。一千多人的建筑工程队在五个居住点同时开工,又有不花钱的小工帮忙,建房的速度快的难以想象。什么叫集中力量办大事?这就是。高欢以自己手上的紧缺商品做诱饵,刘贵、娄内干、司马子如、可朱浑元、段荣、窦泰等几大家族倾力帮忙,吕贵、督曜等地方名人鼎力配合,贾智这位粮食贩子源源不断的粮食供应,五原的变化绝对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高欢来时正值盛夏,眼下是中秋,正好给了他储备过冬衣物和煤炭柴草的机会。熬过这个冬天,五原特区的人心就彻底稳了。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做支撑,还怕招不来人才?后世那么多先进的思想和技术手段,只要适合这时代人们的思想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尽可以稍加修饰,照搬过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没时间等民智成熟,不行就强行灌输。反正是为他们好,为这个民族好,手段过激一些也情有可原不是?

  这时代的统治者嘴上提倡施仁政,爱民如子,其实骨子里还是以高压管控为主要手段。君主把庶民当作羊群管理,所以地方官也被称作“牧守”。汉代的州官称牧,郡官称守,固有“牧守一方”这个词。再比如“爱民如子”和“父母官”一说,无不渗透着民为子孙、我为父母的家长心态。于是又衍生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

  高欢的灵魂来自于后世,更懂得自然人本身的重要性。激发出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这和时代没有关系,只和意识形态有关系。世界上没有一种制度是完善的,都只是时代的产物而已。最欣赏蔡元培先生总结提出的“与时俱进”一词,道尽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所以,高欢想试着把五原打造成一个理想的伊甸园,看看行不行。

  南城高欢他们的晚宴结束的很快,众人的心思也都在北城今晚的压轴大戏上。

  所谓压轴大戏其实就是颁奖。一是各行各业推选出来的生产能手。二是前来参加打擂台的表演作品。三是遴选出来的诗赋作品。除了生产能手之外,其他两项的获奖者都要在今晚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作品。最后一项是娄昭负责的焰火表演。

  高欢等一众五原特区核心人物浩浩荡荡来到现场的时候,舞台上的最后一处小戏刚刚表演完毕。维持秩序的警卫营已经在观众席前排为高欢他们空出一块场地,等他们入座之后,主持人跑上舞台指挥几位帮闲清理台上的冗余。

  主持人是督曜招募来的一位二十多岁的学子,大名刘志。老家在华洲,很有才学的一位青年人。祖上曾经也是中上层人士,奈何改朝换代,家道中落,只身一人四处游学,七拐八弯到了朔州。在朔州游学的这段时间,听人说五原郡四处招募人才,不分类别,只要有所特长即可。如果你什么技能也没有,身体健康也行。就这样,刘志辗转来到五原并且留了下来,帮助督曜筹备五原学堂。

  刚到五原没几天,刘志就被五原的活力深深吸引,进而对五原的一切充满好奇。特别是五原人释放出来的那种火热的激情,让他夜不能寐,浮想联翩。文化人一般都善于思考,思考的结果就是不走了。他决定留下来看看,看看这个五原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几万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们突然间迸发出一股生产建设热情。好像不仅仅是为了吃饱肚子那么简单。这些往日的流民,今日的所谓新五原人,好像更加注重活着的尊严。

  舞台两侧架起四只大灯笼,辐射范围足有几百平米。舞台下的灯火一样通明,整个广场如同白昼。为了能让全场所有人听清楚台上人的讲话内容,不知谁想出来的办法,每二十步一个拿着同样喇叭的青年人负责接续传递,以便讲话之人的每一句话都能正确传达到全场。只是时间要长一些,也需要讲话之人的语言必须精炼易懂。

  刘志手里拿着一个纸卷的喇叭筒高声喊道:“请五原的父老乡亲安静一下,鄙人刘志受幢主委托,主持今晚的焰火晚会。按照流程,晚会项目共分三项。第一项,各里闾推选的一百位观众代表,经过无记名投票,选出三个观众最喜爱的文娱节目,今晚要隆重献演。最后分出一二三等奖,奖励五原制五铢钱。一等奖万钱,二等奖五千钱,三等奖两千钱。”另外奖励五原特制肥皂十块,白酒十坛,精盐十袋。第二项,由五原学堂十位博学先生共同遴选出六首诗歌,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奖励同前面的文娱节目一样。第三项,由五原特区政府为各行各业推选出的生产能手颁发奖品。第四项,也是最后一项,放焰火。下面请来自于上当郡的潘家班演出他们的拿手好戏《牵牛与织女》。”

  刘志主持完前面的内容进入后台,潘家班的乐手滴滴哒哒的吹奏起了一段序曲。紧接着,《牵牛和织女》的大戏正式开演了。

  男: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男: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男女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故事当然是后世耳熟能详的《天仙配》故事架构,但是简单的多。也不是后世那样的人物表演,而是像两个人站在舞台中间对唱,你一句我一句,通过歌词把故事表达出来了。所谓织女也是男子女装。乐器有唢呐,笙、胡琴、三弦,打击乐有锣、鼓、镲,梆子。这支来自上党郡的戏班子已经初具规模,演奏的曲调也有点后世上党梆子的味道。戏曲史上说“上党梆子”产生于明末,北魏时的上当民间小戏也许就是上党梆子的母本。

  第二个节目是一位自弹自唱的曲目。弹奏之人是一位二八小佳人,来自平城自称兰儿的风尘女子。一把古琴,唱的是一首王昭君写的《怨诗》。古琴起时,叮叮咚咚,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兰儿姑娘秀美微蹙,轻启红唇,嗓音清脆哀婉,。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台下观看节目的高欢也是第一次见到这时代的文娱形式,好奇比欣赏更多一些。他不熟悉戏曲,但牛郎织女的故事不陌生。他不知道古诗怎么吟唱,但王昭君出塞的故事他同样不陌生。三个被一百名观众代表投票选出来的节目最后一个是武戏,说的是三国故事。这就让高欢更觉得稀罕了。难道这时代就有人对《三国志》感兴趣了?罗贯中是不是也受此启发才写出《三国演义》的?


  (https://www.yqwxw.cc/html/123/123138/46862759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yqwxw.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yqwxw.cc